青春,是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勇于担当的勇气,更是为梦想拼搏的执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中强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他们或在施工现场筑桥修路,或在科研一线潜心钻研,或在项目管理岗位统筹谋划。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集团公司的发展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深刻内涵。
为了更好地展现路桥青年的风采,传递他们的奋斗精神,集团公司特推出“激扬青春,奋进路桥”专栏,让我们一起聆听路桥青年的声音,见证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力量。
2021年2月,我有幸成为黄河路桥的一员,自此正式肩负起路桥人的使命与担当。从施工员到项目工程部部长,四年半的时间,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集团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魏华西路北段工程是我入职后参与的首个项目。当时,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市政新手”,最初确实有些无从下手。但我很快调整了心态,在办公室里,我仔细研读每一张图纸;在施工现场,从开挖到回填,从路床整理到面层沥青摊铺,我认真观察每一道工序。遇到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我便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经过四个月的努力,我不仅掌握了市政施工的相关技术,也适应了公司的管理模式,迈出了我市政建设生涯坚实的第一步。
2022年黄河大道攻坚战期间,我的党员身份成为了胸前最闪耀的徽章。我始终以党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冲锋在前。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我主动搬进工人生活区两个月,每日身着防护服完成测温消杀、人员动态核查等工作。我还组织观影活动,和工人们谈心谈话,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确保了防疫期间的队伍稳定。在现场施工中,我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方面的专业优势,采用独创的“坐标高程图+开孔单”管理模式,精准指导了710根支护桩的施工,其中650根差异标高桩实现了零误差。2022年寒冬腊月,为了抢抓工期,我冒雪驻守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日夜奋战,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支护桩节点任务。在黄河大道的65节段攻坚阶段,我坚决执行集团公司及项目部的计划安排,积极在现场统筹谋划,带领施工组昼夜鏖战。38天,我们完成了4.57万方土方开挖及边坡支护;紧接着,又在30天内高效完成2100吨钢筋绑扎和1.18万方混凝土浇筑。通过科学调度,实现了饱和施工,最终提前31天完成了中石化加油站拆除后的主体结构建设,为项目全线贯通扫清了最后障碍。
施工一线的忙碌不仅没有磨灭我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反而让我对技术工作的追求更加执着,在黄河大道工程工作期间,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独立完成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完成的QC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还参与完成了两项市级工法,切实为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24年10月,我迎来了新的挑战——担任市中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项目工程部部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与以往市政的工程不同,它具有点多、面广、活杂的特点,涉及三个街道13个社(小)区,仅节能保温改造的楼栋就有62栋,施工高峰期88台吊篮10台曲臂车同步施工。作为济南市重点民生工程,旧改项目对安全、质量和工期的要求都非常高,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我深知,每一面斑驳的老墙改造,都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每一处管网的更新,都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活力。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严谨的态度完成这项使命,让民生工程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我愿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让这些老旧的街巷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百姓的幸福家园。
在工地现场,众多的称呼里,我最珍视的便是那一声“李工”。这个称谓于我而言,不仅代表着工程师的职业身份,更象征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使命。从市政新兵到项目骨干,肩头的责任在变,但“建市民满意路,架百姓放心桥”的追求始终未变。在集团公司“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指引下,我将继续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在新时代基建征程中书写建设者的担当,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百姓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推荐新闻